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26人,博士24人。企业兼职教师3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外聘企业教师为辅助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截至2024年9月10日)
教师教育系
丁俊锋,男,教师教育系主任、学前教育专业带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先后荣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在《贵州民族研究》(CSSCI)、《文教资料》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13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
王一梅,女,一级作家。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长篇小说《一片小树林》《茶乡少年》等,中篇童话《红花草原》《糊涂猪》等,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离星星最近的地方》等。其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品获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个人被评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英才,入选苏州市首届姑苏宣传文化领军人才。
顾梅,女,学前教育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儿童教育”实践研究,主持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管理所)的“梅子时间”,2017年11月,启动校图书馆内融融堂活动,身体力行公益服务。出版专著《钱穆先生的儒学观述评》,先后荣获2019年陶研杯论文比赛一等奖、2020年获评江苏省首届三十位全民阅读推广人、2021年获得教育部100位教育世家等荣誉称号。2023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公布顾梅老师事迹《坚守教育初心热心公益事业》获评“建功立业新时代”党外人士典型事迹。2024年成为苏州市吴中区首届阅读推广人。
陈建伟,女,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后。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化传播。主持或参加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课题3项。在《学术论坛》《内蒙古社会科学》《语言研究》《语言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5篇,出版专著1部。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童李君,女,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评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中国通俗文学。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7年度苏州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说书通史”的撰写工作。出版专著《近现代弹词通论》《高适岑参集》,参与编撰《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江苏新文学史》《苏州城墙》《苏州水城》《吴文化概说》《中国玉文化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等著作与教材,在《明清小说研究》《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获团体二等奖。
朱逸冰,女,副教授,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现当代文学。苏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师范生技能竞赛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研究性课程: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课外阅读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主持完成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以岗位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提升高职高专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与实践。
邱文颖,女,艺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副教授,苏州大学书法篆刻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副主席兼新闻工作部主任。出版专著《一斋一世界:明代江南文人的书斋和书事》;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文与追寻》副主编;参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八卷本《祝嘉书学论著全集》和《苏州民国教育档案选编》《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文集》(第一、第二辑)《苏州书法论文选(第三辑)》等。在《中国书法》《中国园林》《书法》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多项苏州市哲社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文获苏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胡武生,男,文学博士,记者、副教授,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咸宁市“102030社科人才工程”首批青年骨干。在《光明日报》《湖北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及理论文章20余篇,主持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荣获“2005年度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2020-2022年度记功”(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孙宗广,男,副教授。曾在《南方文坛》、《江苏大学学报》、《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及其他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外国游记中的江苏段京杭运河研究》及苏州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1949年之前外国人眼中的苏州:国际化、古城保护与旅游景点开发》、《异国视野中京杭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印记及其现实意义》,均顺利结项。另外主持完成校级教改课题、研究性课题共6项。在《齐鲁晚报》、《中国旅游报》、《苏州日报》等发表散文一百余篇。
汪渊之,女,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曾发表《高启诗与“吴中四才子”诗之比较》等十余篇学术论文,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伍荣华,女,网络新闻与传播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曾参与《文学:生命之旅》、《女性生命认知与情感教育》以及《运河文化》等课程的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研究方向:文学与传媒。曾于《当代青年研究》、《电影文学》、《长城》、《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喻满意,男,主任编辑,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每日新报编辑、策划人,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编译中心主任,2019年9月起担任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新媒体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对社会史、城市史有长期的兴趣。从事新闻编辑、写作与策划工作长达18年,开设“满意说事”、“专家参议院”、“喻言”、“闻鼓论津”等专栏,编译、撰写稿件数百万字。曾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策划一等奖、天津市新闻二等奖多项,整理翻译出版《梅成栋集 梅宝璐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工人,1900-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书籍,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张颖,女,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体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等方面的研究。在《江苏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当代文学评论》《扬子江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京派散文与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9YJC751068),主持并完成省高校哲社项目“杨绛散文与当代散文审美意识的确立”(编号:2017SJB2282)。
食品与检测系
张丽,女,南京农业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苏州市职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校级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在教学方面,获得省级各类教学比赛奖项7项,指导学生获得“盼盼食品杯”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创意西点大赛金奖1项和银奖2项、第十五届全国高等教育美育教研与教学成果展评二等奖2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2项,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校级研究性课程3项。在科研方面,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十三五”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优质化领域科研技术创新重要亮点成果名录,获得江苏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届第十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主持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1项、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科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1项,苏州市科技项目2项、校级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
朱莹莹,女,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带头人、磁共振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双创博士,苏州市食品安全与营养学会食物营养专委会委员,《Food Chemistry》、《Food Frontiers》等期刊审稿人,入选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先后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9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类比赛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获银奖1项、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1项,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
汝骅,女,医学硕士,教授。中国营养学会高级会员、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师、运动营养师、高级食品合规管理员、国家二级食品检验员&高级考评员;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家政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江苏省营养学会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营养学会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食品安全与营养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营养与健康、家政与营养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教学名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项、江苏省社科研究应用精品课题1项、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排名第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排名第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学校卫生》《食品研究与开发》和Hauswirtschaft und Wissenschaft(德国)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苏州市技术创新“双杯奖”1项、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项等省、市级教科研奖项。
李邦玉,男,理学博士。现任食品与检测系专任教师,教授,中国化学会会员。校首届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测、功能材料合成应用等。主要承担“无机化学基础及实验”“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等课程教学和实训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多次获江苏省工业分析与检验大赛团体二等奖、三等奖,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研究性学习。在《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合成化学》《食品工业科技》《丝绸》和Polyhedron、J.Organomet.Che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提倡因材施教和沉浸式教育,信奉“天生学生必有用,不拘一格育人才”。
陈一虎,男,化学教育硕士,副教授,食品检验技师,实验室认可内审员,教育部1+x食品合规管理高级考评员、高级讲师,教育部1+x可食食品快速检验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种子教师,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救护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理化检测和职业教育等。主要承担“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分析化学基础及实验”等课程教学和实训工作。各级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研究性课程、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苏州市科技局项目多项,主编和副主编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训》各一部。
俞晟,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理学博士。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副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入选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环保和新材料技术好设备研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检测分析、节能减排以及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处理等方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SES)高级会员、《Aust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审稿人、《Earth Sciences》编委/审稿人、《工业水处理》审稿人、《Open Access Journal of Science》审稿人、《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审稿人和苏州市科协专家库专家、江苏省科技资讯专家。主持及联合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主持完成横向项目3项,申请和拥有专利20余件,参编专著2部,在《Science China》、《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Applied Water Science》、《中国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近 30篇,研发产品已在江苏宜兴市澄渎内河(设计试验段)、吴江污水处理厂、苏州白洋湾水厂进行试点使用,充分保障了饮水和河道等自然水体安全。此外,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2020年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指导学生获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工业分析与检验)三等奖。
高杨,女,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带头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新型药物制剂研发。苏州市质量标准评审委员会专家,阜新市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多年来主持横向、纵向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推进成果转化2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
郝刚,男,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获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学位,主任药师(正高级),长期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与技术研究。现为学院教学与实训中心负责人、国家特殊食品注册核查专家、国家保健食品注册咨询专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药物经济学与药物评价专业委员、苏州市药学会教育与研究专委会委员、苏州市中西医药学信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专家库成员、苏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药物评价研究》杂志编委。近10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7篇,主持完成国际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典》标准研究项目2项,其他省、市级课题11项,著作2部,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
刘臣,男,中药学医学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基础专家库,江苏省标准化委员会专家,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专家,202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赛项裁判员,202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裁判员。长期从事新药开发及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生态功能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主持开发了双黄连冻干粉针剂、伏立康唑冻干粉针剂、瑞舒伐他汀钙分散片等十几个新药,获得了新药证书、临床批件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高等院校优秀毕业论文评选”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等多次获奖,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多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项,在《中成药》、《中草药》等重要药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作为负责人,组建“天然植物染料与丝绸生态功能染整”创新团队,主持完成了 “药用型植物染英奈尔绡围巾”和“纯天然防螨丝绵及产品开发”2项新产品成果鉴定。2024年,主持完成了苏州市科技项目“苏州丝绸文物修复复制中传统染料应用技术研究”。
徐小云,女,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苏州市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质量控制专家。参与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获江苏省教学类比赛二等奖1项,在J.Org.Chem. 和J. Chem. 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具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擅长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强大竟争力的能力。
旅游与文化传播系
于莉,女,现任旅游与文化传播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和酒店服务方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酒店服务赛项)裁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酒店服务赛项)裁判。先后参与省市级项目4项,主持县局级项目1项(获三等奖),主持校级项目3项。指导学生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赛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冷桂军,男,文学硕士,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苏州昆剧传习所常务副所长,苏州兰芽昆曲艺术剧团团长,苏州市诗词协会和沧浪诗社理事。曾在《艺术百家》、《戏剧文学》、《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关于昆曲的论文多篇。
孟秀红,女,理学硕士,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苏州市地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和区域旅游。主要承担《导游基础知识》、《实用礼仪》、《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教学、实训以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在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三次获得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编著《苏州地理》。
蔡斌,男,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副教授。苏州市社科联理事。主持整理苏州文献丛书《顾鼎臣集 杨循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撰著《昆山昆石》,《苏州运河史》及《民国苏州教育档案汇编》副主编,参编有《苏州城墙》《苏州水城》《苏州水文化地图》《苏州共青团史事编年》《苏州运河十景》《苏州第三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等。2006年曾获苏州首届阅读文化节“十佳藏书家”称号,2018年曾获苏州市职业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20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目前主要从事《苏州全书》文化工程编纂工作及苏州地方文化文献的研究工作。
刘昌雪,女,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和旅游市场。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CSCD期刊发表论文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主持校级创新课题2项,作为第二参加者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获第十三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学术论文《城市创意旅游资源空间效应及发展模式——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获得2017年第三届苏州市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