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苏州日报
□ 蔡斌
核心观点
●在江南文化范畴内,从历史上来看,苏州至少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或特征,一是苏州历来是江南文化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二是苏州历来是江南文化担当的活跃主体。
●作为江南重镇的苏州,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传承江南古韵、节律最为绵远悠长的文化心脏,苏州还有能力对江南文化的多元内生动力起到平衡和协调的作用。
世人尽道江南好,“江南”即是一个开放的、多面向的综合体,不仅是人们更多印象中的古典江南、人文江南、生态江南、婉约江南,“江南”同时也是现代的、青春的、智能高效的,而且当两者可以在实践中融汇在一起,必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江南,不仅象征着美好的过去,更意味着更好的未来;在魂牵梦萦的故园旧梦之后,更是励精图治的家国新梦。
江南好,好在其源远流长的三才化育,绵延不辍的历史韧度。江南自古佳丽地,但其宜居环境并非自动生成的;江南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江南是经历了许多迁徙、兴衰、更迭的一代又一代的斯土斯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成熟的心智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不断践行、累积,并且在承受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传承的结果。江南文化的既往实践告诉我们,文化要开花结果,首先必须落地生根,文脉相联,不能断绝。
江南好,好在其磅礴丰沛的内生动能,气象万千的文明宽度。一部江南史,是一部崇文尚智的历史。举凡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生理念、风土人情以及好恶风尚方面均有其共性。然而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集镇墟市,乃至乡村野墅,江南文化内部还自有依托历史时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家族延衍、人员构成等形成的范围不等的“小环境”“小气候”,从而呈现出因多样化文化资源不同调适而来的奇光异彩。江南文化的同气连枝告诉我们,要让文化主干强壮结实,需要枝繁叶茂、万紫千红。
江南好,好在其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海纳百川的开放襟度。文化如活水,如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造福于我们的生活。好水不嫌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兴利避害。横向来的,我们就挖成塘;竖着来的,就筑成浦。可以深一些大一些的地方,就让它形成湖;浅一点的、小一点的,成荡成潭也无妨。江南文化的随物赋形告诉我们,要让水乡泽国气蒸云蔚,需要流通关联、灵活应变。
江南好,好在其繁华富足的日常生活,万家灯火的人间温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人们对江南的普遍向往,很大程度上寄托了中国人对衣食无忧、生活安定的祈愿,仓廪实而知礼节,百业、百工莫不因此而兴,百艺、百家莫不因此而盛,循而周之,相互生发,踵事增华,精益求精。江南文化的烟火气息告诉我们,是丰裕社会的清雅俗通,造就了理想生活的恬静从容。
江南好,好在其别有韵味的美学风骨,淡墨轻衫的美仪风度。江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超越性理想。水墨江南,烟雨江南,杏花春雨江南,江南是柔性的,也是潮湿的。西塞山前,箬笠蓑衣;明月湾外,五湖泛舟,归隐江南建构了中国人精神上的后花园。江南文化的清隽优雅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安身立命,而在于诗意栖居。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是历史上江南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承载地。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在江南文化范畴内,从历史上来看,苏州至少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或特征,一是苏州历来是江南文化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二是苏州历来是江南文化担当的活跃主体。进入新发展阶段,当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苏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而苏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之际,继续保持、发扬、拓展这一优势,让中国的苏州、江南的苏州成为中国道路的最美见证,郁郁乎文的周南典范,是我们今天的苏州使命和苏州担当。
苏州落实文化建设,其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强化凤毛麟角般突出的文化地标上,更有条件体现在全域开花的高品质文化密度上,这是由吴地一万年、苏城数千载得天独厚、丰赡富丽的文化积淀决定的。江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吴文化的发源与兴盛均以苏州为核心区域,以苏州为典型的吴地乃至江南文化,成了中国人以勤劳智慧、奋发有为追求文明富足、精致优雅生活的品质象征。苏州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并绽放的文明之花,是我们继往开来、弥足珍贵的人文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得以构建高密度全域覆盖的百园之城、百馆之城、百巷之城、百作之城、百艺之城、百味之城不一而足的根柢底气。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江南文化作为促成区域一体化精神内核的黏合剂的功效就愈加显现,江南文化同样能在区域高度重合的长三角激荡起磅礴丰沛的内生动能,汇聚成同频共振的时代大潮,而苏州于其间潜力巨大、多源汹涌。作为江南重镇的苏州,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传承江南古韵、节律最为绵远悠长的文化心脏,苏州还有能力对江南文化的多元内生动力起到平衡和协调的作用。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这一时代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在考虑苏州文化建设时需要新的定位、新的思路,比方说从联通、辐射、形成互通有无、你中有我的社会连接和结合,凝聚文化共识、筑牢社会内结构支撑的角度来拓展相关工作思路,而不是本位主义的只顾眼下、画地为牢。同时,沪苏同城化步伐加快,苏州和上海的协同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地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愈加频繁、推陈出新。基于沪苏两地特殊的历史地缘关系,其文化交流不应只停留在互为访客的“请进来”“走过去”上面,而是要通过对“请进来”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将客人带来的礼物转化为再创造的原材料,让客人成为娘家人。
当前,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支撑力不足、原创力不强、影响力不大的三大瓶颈。而这三大瓶颈的根本症结,就在于苏州文化的内在动力、消化力、转化力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支撑力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双轨平行、不密切交集,甚至互不搭界的问题,需要内引外联,深度挖潜,促进并提高文化事业成果的产业应用转化。原创力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愿力和生活体验不足、无法促成创造效能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贴近需求、自力更生,既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也不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搞看上去“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缺少生气、没有人气的“玄、空、怪”;影响力不大归根结底是心态上容易自足、视野上局促狭小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提高站位,积极有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主动走出各种舒适区。
苏州要站上江南文化的“C位”,就必须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数字文化产业为龙头,聚焦“1+N”重点领域,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1734719